我
礙(慾望)
無名(不了解)
人之所以會痛苦,
通常來自於錯誤認識,
或者是我們對於信念有了問題,
例如:
1.把不正確的事情認為是正確的。
2.把不應該的事情認為是應該的。
3.把需要感恩的事認為是不需感恩的。
.
.
.
.
所以我們才會有痛苦或是各式各樣的誤解,
在這麼多的誤解當中,
最根本的誤解是對自我的誤解。
例如:
有些人下意識的覺得自己很自豪很有自信,有些人則反之覺得很自卑,因此導致不同的行為,自信的人傾向膨脹自我,害怕沒有地方展現自己的能力,可能很需要舞台或是非常喜歡去說服別人甚至是侵略攻擊別人,自卑的人傾向保護自我,害怕東西被拿走,害怕受到傷害,害怕被誤解或是被分離。
順序是這樣的,
首先是對自我的無名(錯誤認知),
導致了礙(僵化的思考模式或想法)。
當思考模式制約在自卑裡面之後,隨後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會不自主地歸咎到糟糕的範疇裡面。
制約行為的研究:
一隻狗,一聽到鈴聲你就電牠,
循環重複多次之後,
以後就算只有鈴聲沒有電,
那隻狗也會嚇得癱在地上。
這樣的制約就跟karma(礙)很像。
我們人會很容易將自己的一個某個片面的認識,制約成一個定律,你可能只不過在一段愛情裡面受過傷害,在那段愛情之中你證明了自己不夠好,但是,從此以後,你每一次只要談到愛情,就算這段新的愛情中有100件好事,但是有一件壞事的時候,下意識的就會出現"就是因為我不夠好,才會出現這種事情。"
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我、無名、礙的展現。
首先我們先對自己下了一個標籤,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然後我們把這個標籤不斷地循環以及強化,強化到我們面臨所有事情的時候,都會覺得"我是不是不夠好呢?"
同樣的,有自信的人也是這樣子,他每次面臨到問題就會下意識的覺得"不是我的錯,是別人的錯。" 他一開始的認知就是"我不可能錯,我不可能有問題。" 當他把一次、兩次的無明,把這樣的認知不斷重複循環,放大到變成一個定律之後,每次發生問題就會變成一定都是別人的錯,不是我的錯。
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對自己產生了一個誤解,而更進一步的往下一個層面來看,我們通常因為無法知道這是誤解,所以我們也不會去修正這個誤解,我們不會隨著時間去改變對自我的認知,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很多時候是僵化的。
比如說一個對工作自卑的人,他會一直持續對這個工作自卑,但是他不會換個角度來看,有可能只是因為我不適合這個工作而已。
同樣的,在感情中遇到困難的人,他很少會在一個新的狀況之中嘗試新的事情,得到新的結論,大都是老調重彈,例如我在這裡遇到問題,有人覺得"一定是我不夠有錢",再跟下個對象遇到的時候還是覺得我不夠有錢,再跟第三個對象的時候都覺得是我不夠有錢,他部會去思考有其他的可能性,或者說其他的問題,他只會覺得原本所認知的我不會改變,我沒有辦法改變。
人的問題,最大的一個開端,或是兩方在辯論的時候(吠陀主義和沙門主義),最早都聚焦在"我們對自我認知哪裡出了問題?" 兩派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共同點為: 第一、一定是有問題。 第二、把這個問題執迷不悟視為一個定律。兩個主義的價值觀建立在這兩點的共同基礎上去辯論,例如: "這個問題是因為你把自己視為一個會變化的東西。"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得太弱了,我們其實有一個神聖的靈魂在裡面。" 等等許多不同的說法。
如果人家問我是一個怎樣的一個人的時候我會怎麼自我介紹 ? 我認為我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一個人? 下一步就是當發現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一個人的時候,發現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麼的時候,會發現,我們在面臨到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會從這個基本自我認知的看法裡面來尋求開脫。
例如有一個人每次都跟別人講自己是一個很膽小的人,所以他每次面臨到所有問題的時候,他第一個原因總會說"因為我是一個膽小的人,所以我採取這樣的行動。" 同時他在面臨到人與人之間感情、親情、工作上......
他永遠都說自己是一個膽小的人,但是其實從他人眼光來看他的話,他其實並不是一個真的很膽小的人,實際上是一個有想法、很有創意、勇於嘗試新事物的人,但是他對於自己"膽小"的這個標籤,扼殺了他自己的其他可能性。
----------------------------------
所以反思看看,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優點: 堅持、包容、對於技術性事物練習的耐心?
缺點: 固執、悲傷憂鬱、社交障礙、凡事朝壞的想?
是什麼標籤影響了我? 我應該要怎麼拿掉這些標籤?
----------------------------------------------
很久很久沒有看到你們的笑容了,
今天終於看到你們開心的模樣,
覺得很棒,希望我有天也可以跟你們一樣開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