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09 Tue 2019 09:16
咖喱飯店
- Apr 08 Mon 2019 19:59
我們與惡的距離
也許是老爸的關係,對於思覺失調的患者的感知能力特別敏感,上班期間有時口中脫口而出的"神經病"通常不會是針對那些真正生病的人,而是利用情緒失控勒索其他人的正常人,當你知道你自己正在傷害別人而去做的時候,那才是真的惡,但是當你生病了,你眼中的世界不一樣的時候,你所做的世人眼中的惡其實並不能夠算是惡,通常我會用對待所謂的"正常人"的十倍以上的理性以及緩和去面對他們,所以舉凡因為憂鬱症所苦的酒鬼,自殘自殺,或是在保護室裡面歇斯底里的所謂"瘋子",其實大都沒有什麼危害,當對方的情緒過來的時候,只要全盤接受並且不帶偏頗真誠的回應,實際擁有暴力傾向的患者實在非常稀有。
-----------------------------------------------------------------------------------------------
我開始想著,是否可以去做更有意義的工作,更擅長的那個方面~雖然我真的很會打針跟縫合。
------------------------------------------------------------------------------------------------
我是否也該直接使用對待精障者的那種超過一般人十倍以上的緩和耐心態度去面對你們?
- Apr 08 Mon 2019 18:12
感知
- Apr 08 Mon 2019 10:24
愛的形式
薄伽梵歌
------------------------------------------------------
愛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純真的,一種是慾望的。
慾望是某種會推動我們去尋找東西的力量。
"邪惡者"指被慾望控制的人。
- Apr 08 Mon 2019 07:43
大腦的天性
大腦不會自動求真,也不會求樂,
它會把求存放在它的第一要務,這是天生下來的自然法則,
依照這個法則會造成對於損失感特別關注,
假如去賭場賭錢,一個情形是贏了一百元,另一個是輸了一百元,
那麼請贏錢的那個離開賭場會比較容易,但是輸錢的那個要請他離開會相對困難許多,
- Apr 08 Mon 2019 05:51
死期大公開
「我愛你,我有老婆孩子,但是我這輩子沒有過這種感覺,就算你不愛我也沒關係,我會把這份感覺永遠埋藏在心底最深處。」
「我把電話寫在花外面的包裝紙上了。」
「他一定會打給你的!」
「你怎麼知道你愛我,你根本不了解我?」
「我開槍射中了你,可你卻安然無樣,於是我跟在你身後,聞到了你的氣息,像水芹一樣清香,我便徹底淪陷了。」
- Apr 06 Sat 2019 20:12
打字練習
悲傷程度的開關漸漸關閉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反思,這次這些事件累積下來所引發的情緒是不是必要的,不管是我的情緒還是你們的情緒都一樣,畢竟從今年開始我們根本沒有任何交集可言,沒有實際上面的任何接觸,一切只剩下想像,當想像離現實愈來愈遠的時候,心理結構因為矛盾愈來愈擴大的緣故,導致無限迴圈的悲傷和憂鬱,縱使實際上接觸的朋友們都是友好的,卻還是很難忘懷過去那種每日鍛鍊的習慣性心理依賴。
分析下來化繁為簡的話很簡單,+1敘述的,通常一個女生認識一個異性都會先在心理打底,這個傢伙是要歸於朋友那一方,還是歸於可進一步交往的那一方,界線當然不是二分法那樣的明確,但是會有一個方向,當方向逐漸偏離軌道的時候,心理就會產生矛盾感,然後我們會選擇對自己心理狀態最舒適的方式去解釋這個矛盾感,合理化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對立,或是達到一個共識,不管是對立或是共識,都只會在一個人的腦袋中形成,在怎麼樣的交流討論可能也不一定有什麼成效。
就南方哲學裡面的輪狀系統: 認知->情緒->行為->認知......無限循環,絕大部分的人都很容易被情緒牽著走,然後惡性循環,比較方便有效的做法是從行為開始改變,然後逐漸轉化,大崩潰、極度悲傷、憂鬱低落、等等超負面的狀態之下,很難完成行為上的改變,只能慢慢一步一步的嘗試,中間會造成多少的傷害,自己的或是他人的,無法估計,已經被傷害的,或是已經傷害的,雙方面都會後悔,但是後悔也不一定會想要重新將破碎拼湊起來,有人會選擇放棄,直接切斷所有不愉快的記憶,有的人會選擇嘗試溝通,有的人繼續維持著自怨自哀,很大部分其實也不是自己能選擇的,因為過度發展的情緒總是會牽著行為走。
舉個例子來說,我很想念你們,我無法從大腦裡面把你們抽離,總覺得還有什麼未完成的東西卡在那裏,但是就實際層面上來看,就可以很明顯地發現所有的實務層面都無法自己決定,要溝通,需要對方同意,你自己再怎麼樣想要好好談開都沒有用,因為你們已經建立了很厚重的負面情緒保護牆,反過來說,你們很討厭我,你們無法從大腦裡面把討厭我的所有總和抽離,就算勉強被強迫坐下來面對面,也只會被討厭的情緒影響,情緒上面是討厭,所以就會做出討厭的行為,然後進而加強認知上面的"我就是討厭這個人",一樣惡性循環。
要打破循環,除非發生什麼重大的事件,例如: 我死亡了。你們大腦中討厭的那個我從實際層面中消失,喪失了討厭的意義,或是其他真的徹底改變生活模式的重大事件發生,但是要發生這種事情大都是不幸的,所有的人都只想要幸福快樂的過自己的日子,面面俱到的去維持所有的人關係實務上面很難達成也很疲累。
- Apr 05 Fri 2019 18:12
絞碎感